《圖解邏輯思考的入門書》讀後感
在看這本書之前,因為作者是日本人,舉的例子常跟日本在地企業或日本文化有關,所以最好先有一定瞭解再開始看書會比較能體會。
比如:日本深植人心與日文中的前後輩階級、企業終身聘用制、社會趨近保守風氣、凡事不勞煩別人為主、崇尚正面積極、以客為尊、服務至上。
最後加上民族性,導致的日本人苦幹實練,講求不斷努力或犯錯就會迎來成功或追上前輩腳步的現象。
但是,作者批評這種行為毫無邏輯可言,或者由我來說的話,就是沒有系統性。
台灣雖然是填鴨式教育,但受到西方教育影響,仍講究一定的開放自由,更要求系統性的學習。
更因為講究數學精髓 —即使無法解答,也要找出問題的解決方向。所以相對比較習慣運用「邏輯思考」來找答案。
比如以前考試時,我們不知道某個數學題的答案是什麼,原因可能只是忘記數學公式,但我們都知道是「哪一個數學公式」可以解出答案。因為我們運用的邏輯思考找出了解決的方向或方法。
再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:
當朋友遲到時說了一個原因,聽起來有邏輯會覺得是「理由」,聽起來沒有邏輯可言就會覺得是「藉口」。
而作者整本書在講究的概念,其實也就是如何運用邏輯思考去讓人理解「這是理由,不是藉口」,再訴之以情去說服人。
首先,得先說服自己。
再藉由這個概念,擴張到自己以外的地方,比如說提出企劃案、談判、解決問題。
另外,也要持之以恆的運用邏輯思考到生活中,也能持續精進思考能力。
書中運用許多情境來說明運用的技巧、如何引導開始邏輯思考、統整邏輯思考的方法,也有舉出例外的情況,例如情感關係中,邏輯顯得沒那麼重要,更重要的是「信任感」。或許這就是所謂的「戀愛中會使人變笨」、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這些既定形象的由來吧?
那麼,現在來談論一下邏輯思考的技巧。
第一件事:掌握整體全貌。
為了不失偏頗,首先站在各種觀點掌握事情的全貌,像隻小鳥一樣盤旋在天上俯視,才能客觀判定事實,不容易陷入狹隘的思考。
第二件事:清楚整體架構。
找出整體構成要素,如果有遺漏或重複,就會錯失機會,或造成浪費,或混亂無章。
藉由構成要素掌握架構,就能逐漸瞭解整體全貌。
第三件事:簡單明瞭具代表性。
剔除例外和細節,留下核心價值,讓事情簡單明瞭,才容易讓別人理解。
比如寫程式的時候,可能會將登入直接寫成一個 module,並將多個類似的 module 放入同一個 class 歸類。
第四件事:歸零思考,擴展可能性。
不受既定的概念和過去的經驗而束縛,跳出框架去激發可能性。先入為主的想法和感情是邏輯思考的絆腳石。
比如:在國內被死對頭壓著打,但如果放眼全球,或許可以在其他國家找到可開拓的市場,這時國內的競爭對手已不再那麼重要。
第五件事:以終為始。
隨時記得目的是什麼,別為了找尋方法而迷失了目標。
想出各種備案,提供更多選項,探究為了達成目的,可以採取哪些手段。
第六件事:統整思考演繹到歸納的過程。
確定主題→演繹→歸納→總結主題,將這些過程以圖表記錄下來,無論是心智圖、矩陣圖、條例都可以,並且要依照效果優劣排定優先順序。
書中提到許多圖表與使用技巧,有興趣的直接看圖文並茂的書籍內容會比較清楚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
至於演繹的方法,可以是腦力激盪或其他方法,這一整個過程跟需求故事會其實蠻像的。
最後,養成邏輯思考最主要的還是保持良好習慣 — — 保持好奇心。
從單純的疑惑中找尋線索,不要照單全收接受別人的話,時常提問「為什麼?」。
養成觀察周遭的習慣,即使是相同事物,也能收集到比別人眼中更多的資訊,提高思考力與溝通能力。